找准结合点★,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特点和规律。比如,对于北京市直机关来说★,一方面是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者★,另一方面是全市某一条线工作的具体安排部署者。科学合理地把握好对上负责贯彻执行与对下负责安排指导的关系★,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要求★,也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要求。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就应当基于这样的特性而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契合点。具体来说,比如对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而言,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就应当紧紧围绕“保运行、保民生★、更要保安全”的工作主线,聚焦“重大活动保障★”“城市运行保障★”“市民生活保障”的中心任务,来谋划和推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各项党建工作。
[1]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3]习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21年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北京市委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N].北京日报,2024-09-20.
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是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共融互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推动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重要的是在提升融合的★“深度”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涵养党内政治文化★,从而以高质量党建保障业务工作高质量开展。
人们通常将党建理解为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这实质上是将党建理解为外在于业务工作的“额外”工作,甚至理解为一种“额外”负担。这种理解显然是有认识误区的★。党建工作,本质上是做好业务工作的内在需求,其实也是完成中心工作的内在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环境中★,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背景下,对于业务工作来说,党建工作所发挥的政治导向作用★、理论武装作用、团结凝聚作用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用好党建这一手,是高明地做好业务工作的内在需求★。比如,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党建其实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而独特的一种方式手段,用好党建这种方式手段,其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任何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管理都难以企及的。党建工作的“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活动以及理想信念★、创新理论等要素,其所包含的管理与治理意蕴★,其实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问★。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进而言之,对于任何机关企事业单位来说,★“三会一课”★、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用好了,都可以发挥重要的管理效用,产生一般意义上的组织管理所达不到的效果★。理想信念、创新理论等要素用好了,可以产生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所达不到的引领凝聚效果★。
注重实现从★“亮牌”到★“品牌★”的提升。打造品牌不是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初衷所在★,但是打造品牌对于党建与业务融合★,又具有一定的升华和放大效应。因此,从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角度看,品牌所带来的综合效应,能够使党建工作更好地为各方面接受、传播★,形成更持久而广泛的影响力。选树典型★、优化服务、窗口展示等一系列的党建与业务融合行为★,如果能够内在一致地打造成为某种品牌★,当然要比“各自为政”要好,同时也有利于党建、业务资源的优化组合。但是,打造品牌要防止“刻意★”倾向。尽管品牌需要设计和构思★,但品牌的塑造更多应当依赖于口碑评价而不是人为制造★。同时,品牌要能够以最鲜明★、最生动★、最具特色化的形式呈现,防止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比如★,对于医院党建来说,尽管各家的业务工作都是治病救人★,但就形成党建品牌而言,应当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这就需要探讨党建与业务融合在哪些方面最能够凸显本单位的特色和优势,从而使得党建品牌具有明显的区分度。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由于还担负着重要的政治功能,相较之下更应当重视党建品牌的打造。
注重实现从“有形★”到“有力”的提升。2019年7月,习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制度制定很重要,制度执行更重要★。★”制度机制、考核评价、举办活动等,这些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外在要求,一般来说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并且大多数单位部门已经实现了。但是★,“有形”并不必然★“有力”,如果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实现,有可能沦为★,甚至可能最终是有所损害的效果。★“有形★”是前提,关键是在这个前提下着力提高有效性;而着力提高有效性,其关键又在于科学合理的内容★。一定的形式与一定的内容相匹配,这样的形式就是必要的★,而不是的。能够有机匹配各种形式的党建工作内容★,关键在于从中心任务出发而确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其有效发挥作用的根本所在★。脱离了中心工作的党建★、游离于中心任务的党建,无论其形式如何完备★,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种党务工作★,而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正如北京市委组织部《关于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若干措施》所指出的:“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是否落实、单位中心工作是否完成★、党组织功能是否增强★、党员干部素质是否提高★、干事创业精气神是否提振、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党建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对于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来说,其工作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决定了提高党建工作有效性的着力点的不同,要紧紧围绕本单位本部门的★“中心和大局”做文章,使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得到充分彰显。比如★,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党建工作必须与思政课相结合,必须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必须与教师、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必须紧紧围绕这些方面谋划和设计,否则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高校来说,党建工作应当密切结合教师、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各专业课程的实际★,主动回应教师和学生们的疑问困惑★,从而有效发挥作用。总的来看,学校的中心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着力发挥其有效性★。
从深入推进党建工作的角度看★,实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着重要发挥党建在把准方向★、整合资源、支持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发挥融合的效果与作用。习强调★,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推进事业单位党建工作。要以此为重点和指南,把“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要使得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关键是找到具体的路径方法,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正如习深刻指出的★:“解决两张皮问题,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相互促进。”对于这个问题,尚需引起各单位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是因为,与明确理念相比,路径的选择和设计其实要求更高。就不同的单位和部门而言★,由于其业务性质和特点具有明显的不同,因而党建与业务的融合★,必然也有明显的不同。其中的关键★,在于找到党建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并进行恰当合理的设计。
实现从★“制度★”到“温度”的提升,党建工作发挥“升温”作用★,不仅包括服务的内涵,更包括激励的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党建工作理应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党建在与业务融合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激发工作热情、鼓舞工作干劲的独特作用。比如,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党建引领“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通过企业及企业党组织向亦企服务港“吹哨”反映诉求、亦企服务港主动问需和“企业党组织书记接待日★”等,及时探查企业动态及困难诉求★,形成★“港内解决吹哨报到局港企会商工委领导定期调度”四级诉求解决体系。通过赋予企业党组织“吹哨”权★、约见权、建议权★,有力提升党组织在企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种形式的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工作创新,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
转变思想认识、明确内在需求,将党建工作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机关企事业单位一般具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具有各种严格的管理规定★,党员干部的角色身份意识与归属感都很强,因此在党建与业务融合上,易于制定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然而,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很容易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不加区分地同等对待★,而忽视党建工作的独特优势作用。实际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就工作性质而言,业务工作主要体现为各种各样的★“事”★,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专业性,其开展和运行更多强调的是高度的贯彻执行性和严肃性。对此★,党建工作应当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紧紧围绕★“人”来做工作,着重发挥好政治引领、解疑释惑、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使党建与业务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业务工作偏重于强调贯彻与执行中的效率效能★,党建工作则偏重于强调贯彻执行中的认可认同★,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应当是一种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式的融合而不是机械式组合。正如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关于破解★“两张皮”问题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意见》所强调的:“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做到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心理上解压、生活上解难。”比如★,对于各区★、街道(乡镇)机关来说,党员干部工作压力大★、刚性任务多★,党建工作就应当发挥好其独特优势★,将党员的实际情况和思想政治状况及时反映上去,将党组织的关怀及时传递到位。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指出★:“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领导,中国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大背景下★,作为一种理念和要求,党的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已经引起各单位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其实,就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内在关系而言★,应当指出,既不存在脱离业务工作的党建工作,也不存在脱离党建工作的业务工作。脱离了业务工作,党建工作就难以发挥其引领和保证作用,难以产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效果;而脱离了党建工作,业务工作也就有偏离方向、游离定位的危险。
从实践来看,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毕竟属于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二者的领导督导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在相当程度上存在区别。比如★,就北京市的科技工作而言★,其“业务工作”主要是抓好科技规划、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等,其“党建工作★”主要是抓好科技部门工作人员及科技工作者的理论武装★、思想引领、组织建设等,显然开展两种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是有明显区别的。然而★,从更高层面看,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因此★,无论是科技部门的业务工作还是党建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大局,围绕这个目标定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