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刊物

首页/内部刊物
山鹰翱翔:福建省三明印染厂《山鹰报》的传奇历程
2025-01-30

  刘明,这位《山鹰报》老主编,虽然退休多年,至今仍在企业留守处发挥余热。在历史的长河中★,上海与三明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60年代,上海立丰染织厂(三明印染厂前身)和其他17家上海企业内迁到三明,为三明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如今,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上海与三明建立对口合作关系★,为推动沪明对口合作工作走深走实,挖掘沪明两地人缘★、地缘★、亲缘★、情缘的深厚底蕴,展现三明改革开放的成就★,三明相关部门积极行动了起来。当三钢1958工业记忆馆、三明市博物馆、三明市工信局、总工会★、宣传部等部门先后派人找到刘明,要求提供企业资料、老物件时,刘明总是热情接待,尽量提供;当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小三线建设权威研究者)找到刘明★,打算将《山鹰报》合集出版,要求收集齐全时★,刘明全力支持★,他先后联系分散到各地的老编辑★、通讯员、集报爱好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基本收集齐全。

  1989年7月10日,《山鹰报》在福建省三明印染厂正式发行,她宛如一只新生的雏鹰★,展开了它充满传奇色彩的旅程★。然而,它的前身却可追溯至车间内由刘明等工人自发创立的刊物《绿叶》★。那时,工人们用钢板手工刻写文字,精心绘制插图,在车间里发行着这份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刊物★。刘明,这位《山鹰报》的主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曾在三明五中读书,热爱写作,文章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级里讲评★。1977年7月,他下乡到三明市莘口公社炉洋大队★,在炉洋中心学校担任语文★、政治和历史老师,在下乡的日子里他仍然坚持写作★。1979年10月,他进入三明印染厂,到企业自办的印染技校学习,二年后到车间里担任办事员、团总支书记。正是在这个岗位上,他与其他爱好者一起,创办了《绿叶》这份刊物,让车间文化得以传播★,受到本车间及其他车间工人的喜爱。1982年他考上了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他边工作边读书,先后被调到厂宣教科、技校及工会工作。在此期间★,他萌生了创办一份涵盖整个工厂的刊物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厂领导和工会的大力支持★。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三明日报》刚刚由《三明报》改版不久,市里企业办报也实属罕见★。刘明和几个业余爱好者勇敢地踏上了创刊之路,几个人齐心协力★,日夜加班,还到三明日报印刷厂帮助排版工人铅字排版,终于在1989年7月10日《山鹰报》正式出刊。厂长汪士冠对《山鹰报》给予了高度重视,早期的“山鹰报★”这三个字便是由他亲笔题写。他把《山鹰报》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不仅重视厂报的发展,还在闹市区建立了“山鹰歌舞厅”(在当时的三明是首屈一指)、在生活区建造了七层楼的山鹰文化中心(大楼内设有山鹰报编辑部、山鹰电视台演播厅★、厂史陈列馆、职工活动中心),成为人们娱乐的好去处。

  《山鹰报》的创办见证了三明印染厂的发展历程★,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企业风貌和员工们的奋斗精神。如今,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山鹰报》仿佛又在我们眼前展开,那一篇篇文章、一幅幅照片,都在诉说着往日的故事。它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激情与活力。虽然它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如璀璨星辰般闪耀,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福建省三明印染厂厂报《山鹰报》,便是这样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回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刘明非常重视《山鹰报》的队伍建设,他先后考察聘用了多名专职编辑和兼职编辑,并派往中国企业报协会等处培训(其中一名编辑调往厦门海峡日报社担任编辑);还在企业各车间、科室支部聘请通讯员,让《山鹰报》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的各个角落★。《山鹰报》办报宗旨是:贴近员工、贴近企业、贴近生活。该报内容丰富多样★,除了首板企业重要新闻之外,还开设几大专栏:一是★“公司纵横★”,主要报道企业生产经营、质量、班组建设等内容★;二是“员工天地”★,报道党委、工会、团委开展的活动★,表彰各部门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三是“立丰广场”,主要介绍股份制企业、股加股证等知识;四是★“金兰”副刊★,发表员工的小说、诗歌★、散文及摄影作品等。另外,《山鹰报》注重对重大事件的报道★:1993年企业改制为“福建省立丰印染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从上海迁建三明二十五周年和三十周年及全纺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在三明召开时★,都用大幅的版面进行多角度的报道;当然也注重对员工身边事的报道,那时的企业犹如一个小社会,企业有自己办的"三明印染厂幼儿园(是省示范性幼儿园)★、三明印染厂技校★,有厂医务室、澡堂★、食堂★,有歌舞厅、锣鼓队、足球队、时装表演队,还有自己的厂报、电视台、厂服★、厂歌《山鹰之歌》……在那个年代★,由于企业福利待遇好★,有全方位的生活保障,三明印染厂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向往的工作地方。这些山鹰报都给予了充分的报道,让企业的声誉名扬厂内外★。总之★,《山鹰报》内容涉及公司的发展方向、企业成就★、员工民生、娱乐★、生活等各个方面。它成为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员工们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 为了让《山鹰报》不断发展壮大,刘明和他的团队每年都会评比优秀通讯员、优秀读者等奖项。在办报五周年之际★,设立了“我与《山鹰报》★”有奖征文及集报爱好者评比等活动。激励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到办报的工作中来。在他们的努力下,《山鹰报》越做越大,在当时的纺织行业报纸评比中获得了前三名的好成绩。刘明撰写的"企业报要在转换经营机制中做好文章★”在工人日报社★、中国企业报协会共同合办的杂志《新闻三味》上发表★。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也让《山鹰报》在行业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然而★,1998 年 12 月★,由于企业改制★,《山鹰报》停刊了★。虽然它的生命暂时画上了句号★,但它留下的宝贵财富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